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斯洛維尼亞夏季紀行

一位我偶爾會追蹤旅遊影片的法國Youtuber,在他的「歐洲各國旅行評比」中,把斯洛維尼亞(Slovénie)放在美景國家第一位!這個發現,讓我大吃一驚。住在歐洲,連這個國家的確切位置都不甚清楚,卻是旅遊同好眼中歐洲最美的國家,而身邊竟然沒有朋友認識這個國家!為了一探究竟,看看這個國家到底有多美,便決定把今夏的度假行程安排在斯洛維尼亞。

當法國朋友問起我的夏天度假目的地,聽聞「斯洛維尼亞」這個答案,有些人會與Slovakie (斯洛伐克)混在一起,有些人會馬上一臉疑惑:「東歐國家啊?值得花力氣去嗎?」,大部分人開始思索:這個國家到底在哪裡、首都是什麼、與哪些國家有國界。同樣身為歐洲人,卻對斯洛維尼亞如此欠缺認識,的確出人意料。末疫情時代,不想在法國與人山人海的國際觀光客擠,到以自然美景著稱的小國旅行,不擔心疫情,不操煩人多,正好。帶著許多和法國人同樣的既定印象,懷抱許多好奇,把忙碌的工作狠狠打包拋棄一邊,踏上斯洛維尼亞的第一分鐘,就完全推翻了所有自以為是的想像。



斯洛維尼亞的歷史背景


雖然1918年後成為南斯拉夫王國(包括今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以及北馬其頓科索沃等地),1945年後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共和國一部分,與蘇聯共產主義保持緊密關聯。但因為斯洛維尼亞人絕大多數為天主教徒,從14世紀起大部分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領地(即後來奧匈帝國的前身),西南部又長期為威尼斯王國及後來義大利的領地,因此斯洛維尼亞的文化面貌,更接近西歐國家。這或許也是斯洛維尼亞為第一個於1990年底通過公投,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原因。斯洛維尼亞除了天主教信仰與文化底蘊更接近西歐之外,也是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共和國六個加盟國當中,經濟發展健全且最富裕的一個。1991年6月25日宣布獨立後,儘管引起南斯拉夫中央軍隊的反制,導致了「十日戰爭」,但斯洛維尼亞軍大勝,加上隨之而來的停戰協議,斯洛維尼亞很快便站穩獨立的腳步。1992年歐洲共同體承認斯洛維尼亞為獨立國家,並接納斯洛維尼亞加入聯合國,斯洛維尼亞正式獨立。斯洛維尼亞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約組織,5月1日加入歐盟,2007年1月正式啟用歐元,2007年12月21日成為申根公約會員國。

從整個近代歷史脈絡看下來,不難瞭解,斯洛維尼亞雖然屬於斯拉夫民族後代,但文化發展、宗教信仰、建築及風俗民情,其實與奧地利、德國、義大利比較近似。因此,當我踏上首都 Ljubljana 時,看到的建築風格大部分屬於文藝復興、巴洛克、新古典主義風格,明顯受到來自奧地利和義大利的強烈影響,完全看不到前共產主義國家的影子。首都的餐廳、咖啡館與飲食習慣,與西南歐如出一轍;郊區商店、高速公路、一般住宅的樣貌,與西歐、南歐的其他國家相比,沒有太大的不同。除了語言為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與我所熟悉的拉丁語言相差太多,連猜測意義都困難之外,在斯洛維尼亞旅行其實相當輕鬆容易。一路上大多數居民都通曉英文,許多鄰近國界地區甚至為義大利或德文雙語,到處可見來自歐洲各國的遊客,整個國家對於國際旅客相當開放友善,溝通相對容易。斯洛維尼亞面積才20,273平方公里,比台灣還小,總人口兩百多萬,光一個台北市的人口就大大超越斯洛維尼亞,治安好,自然風光明媚,好山好水,擁有「巴爾幹半島的瑞士」之美稱。

斯洛維尼亞人對自己擁有的山水風光也相當自豪,從他們的國旗便能一窺究竟。斯洛維尼亞的國旗由白藍紅三個橫色條組成,左上部加上斯洛維尼亞的國徽,國徽裡可明顯得看到最高峰 Triglav 山,斯洛維尼亞的河流及亞得里亞海。斯洛維尼亞的森林覆蓋率高達57 %,除了不遺餘力保護環境之外,政府每年會固定栽種新樹林彌補砍伐掉的林木,斯洛維尼亞不但是歐洲林木最茂密的國家之一,政府更致力於推動環保旅遊。來斯洛維尼亞旅行,就該盡情徜徉於秀麗的山水之間,放鬆心情,體會自然之美。

斯洛維尼亞的山區吸引許多來自德國、奧地利、荷蘭、匈牙利等國喜愛戶外活動的旅客。南部延伸四十多公里的海岸線除了上述國家外,也受到義大利、法國、英國等偏好溫暖渡假風情的旅人歡迎。



這次的夏季旅行,在斯洛維尼亞待了17天,行程環繞整個國家一圈,雖然是屬於慢/漫遊性質,但幾個著名的景點倒是都沒有錯過。斯洛維尼亞除了首都 Ljubljana 外,沒有觀光大城市,旅行重心以自然景觀為主。雖然許多著名景點都有公車、巴士,但如果想深入山間露營、健行、體驗農場生活,自己駕車遊覽能享有比較大的自由度,不過,越是有名的景點,停車費越高,這點要先有心理準備。另外,在斯洛維尼亞開車,高速公路採用錄影監視收費系統,必須事先買好電子憑證,以週或月計費,可以線上或到特約商店購買,假如當地租車,記得事先詢問是否包含在租車費用裡。斯洛維尼亞是個小國,與義大利、奧地利、匈牙利、克羅埃西亞都有國界,從一地移動到另一地,有時候穿越他國公路反而比較快,常常不知不覺就開出邊界,因此租車時最好包括「出國界」此一選項。


結合這次的旅行經驗,我衷心推薦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路線:


首都 Ljubljana


不管搭飛機或坐火車,來斯洛維尼亞都不可能錯過首都 Ljubljana。雖然是首都,但其實市中心小巧玲瓏,國際機場不大,班次不算繁忙;火車站也很小,月台沒幾個。市中心沿Ljubljanica河兩岸,是市區最熱鬧的地段,許多商店、餐廳、咖啡館,包括中央市場,都在河岸附近。Covid-19疫情於今年春天解禁後,歐洲旅遊開放,Ljubljana 吸引了非常多的歐洲旅客。因為人口少,斯洛維尼亞的口罩禁令很快就解除了,整個國境內除了剛下飛機或初抵達的零星旅客外,完全看不到載口罩的人。我剛下飛機時還未脫下口罩,來接機的計程車司機很親切地「提醒」我:「在斯洛維尼亞不需要載口罩了哦!」當時我以為應該跟法國情況差不多,室內人多處、大眾交通工具內,民眾大概還有百分之二十左右會主動載口罩。沒想到斯洛維尼亞更為徹底,沒有任何載口罩的人,彷彿疫情已經完全過去一般。

即使是首都,居民也只有不到三十萬人,人口密度小,就算是夏季旅遊旺季,也沒有擁擠不堪的感覺。Ljubljana 最值得參觀的,當然就是 Ljubljana城堡了。城堡位於河岸後的山丘上,可以從市區乘纜車上山,也可以慢慢爬坡散步走上去。現在的城堡經過大翻修,保留了部分原貌,內部也整修出不少活動空間,目前有固定經營的餐廳、咖啡廳,也有藝術展覽空間。為了吸引年輕族群,甚至設計了城堡的「密室脫逃遊戲」(Escape game),結合參觀與遊戲,十分別出心裁。城堡的發展史與Ljubljana的歷史密不可分,參觀時建議加購語音導覽,有各種不同語言可供選擇,對瞭解城堡從構建、毀壞到重整以及城市發展史,非常有幫助。視聽室還有詳細的歷史動畫影片播映,15分鐘深入淺出的介紹城堡歷史,連小孩子都看得津津有味。爬到城堡最高點,能俯瞰首都全貌,還可遠眺最高峰Triglav 山(2 864 m)。從城堡下山,可從市中心後面的山坡下去,順路會經過城堡葡萄園,那裡復育了不少古老葡萄種,也是斯洛維尼亞致力重振釀酒產業的象徵。

雖然居民人口不多,但到了旅遊旺季,市中心餐廳根本是一位難求,稍微有名氣的,假如沒有訂位,根本進不去。我們抵達的當天晚上,還搞不清楚狀況,在旅館接待處請服務人員幫我們打電話,預訂非常有名的城堡餐廳Restavracija Strelec,結果接待人員一聽名字就婉轉地回答:「這家餐廳只有八張桌子,起碼兩星期前得訂位,當天晚上肯定不會有位子。」進了市中心,才發現所有看起來不錯的餐廳幾乎桌子都預訂一空,詢問了好多家,都已客滿不得其門而入,一位難求的盛況,簡直比週六的巴黎還嚴重!而那天只是平日晚間,並非週末。難怪小酒吧都擠滿了喝餐前酒的客人,既然餐廳沒位子,就先去喝杯小酒,聊聊天,等餐廳第二輪的位子空出來再去吧!



Logarska Dolina


Logarska Dolina (The Logar Valley) 意即 「Logar河谷」,是斯洛維尼亞北邊接近奧地利邊界的山谷,以此河谷地為中心,設置了自然保育公園,西邊從Matkov Kot到東邊的Robanov Kot 及Solčava鎮,整個區域是斯洛維尼亞著名的山間戶外活動景點。喜愛運動的人,夏天可以健行、騎自行車、攀岩、慢跑,冬天可以滑雪橇、攀冰岩等,公園內有提供SPA水療服務的旅館,周邊則有許多農場民宿、特色小旅店,非常適合全家大小親子同遊,友人同樂。當地有機農產品也是這一帶的明星商品,以在地蔬果農產品調製的餐點,成為旅店民宿的招牌,搭配舒適的住宿環境,吸引了許多渴望放鬆心情的城市人,夫妻情侶檔,甚至單身自行車背包客,都是主要客群。

在這裡我們一共待了三晚,住在 Matk Farm 農場民宿。這應該是在斯洛維尼亞最特別的住宿體驗,也是我私心喜歡的民宿,儘管民宿並不豪華,只是非常樸素簡單的房間,餐點也是家庭式菜餚,在我們眼裡卻是頂級的享受。從首都前往 Logarska Dolina,距離看來不遠,實際上翻山越嶺,山路小又難會車,從豔陽高照的城市抵達山區,開著開著竟然下起雨來,外面的溫度掉到13度。從熱浪連連34度的巴黎,兩日內突然置身涼冷的山區,不免讓人有點錯愕,幾乎忘了歐洲夏天的山區氣溫變化大,早晚可能相當冷。抵達Matk Farm 農場,先經過熱烈探頭吃草的羊舍羊群,狹窄的碎石路通往民宿木屋前,已停滿了車輛,要找到空隙又不阻礙車輛進出,考驗開車人的技術。接待詢問處其實是廚房,所有人正為出餐忙碌,旁邊餐廳客人漸漸落坐,看來是晚餐時間,還沒卸下行李,民宿家族的年輕妹妹先招呼我們入坐,喝杯黑莓酒,後來索性讓我們用完晚餐再處理入住手續。農場周邊只有大片的山谷地和零星的民宿,想要出門找餐廳得上下顛簸至少半小時,非常不便,因此大部分的旅店都提供早晚餐的住宿套裝,Matk Farm 農場也不例外。餐點食材全部都是農場自製的農產品,自己種植的蔬菜水果、當地捕撈的魚或鄰近農場的生鮮,雖然都是簡單的家庭料理,卻滋味豐富,令人欲罷不能。晚餐前菜從熱湯開始,典型的斯洛維尼亞用餐習俗,接下來主菜可能是魚、肉類或義大利麵,配上新鮮爽脆的蔬菜,馬鈴薯泥或熱烤馬鈴薯塊,搭配乳製品或水果的甜點。早餐則是一大桌農場自製乳酪、火腿、果醬、黃瓜、蕃茄,加上麵包、咖啡、牛奶,還一定附上一壺山間採集泡製的花草茶。用餐時間配合農場作息,早餐8-9時,晚餐18-19時,農場主人家族在客人之後用餐。對住宿的歐洲客人來說,晚餐時間似乎有點早,但其實在外活動累了一天,飢腸轆轆,早點吃完還能趁天未黑前散散步,然後早早上床睡美容覺,農場晚間沒有什麼娛樂節目,房間內更沒有電視,手機4G收訊時有時無,來這裡就是恢復隨順自然的作息,早睡早起,身心愉悅舒暢。早上會自然而然讓農場的各種聲響喚起,牛鈴聲羊叫聲,擠乳機運轉聲。我們房間的陽台正對牛羊舍,每天一開陽台門就能看到羊群乖乖站上擠乳機,狗趕著牛羊早上出門至草原吃草曬太陽,下午一群群回返舍房的畫面;住在農舍閣樓的一大窩大小貓咪,趁收乳時等在一旁,大口喝著留給牠們的一缽牛奶或羊奶,舔舐集乳時濺出的點滴;兩隻狗狗不工作時,不是盡情慵懶大睡,就是追逐歡鬧。在農場內隨時可以觀察動物百態,逗貓玩,走到一公里遠的鄰居農場,還能看到黑毛豬白毛豬,放養在陡坡上的黑山羊。

整棟民宿木屋,一樓是大廚房和餐廳,大門玄關處就像一般家庭一樣,可以把大衣外套、鞋子脫下來掛放在進門處,二樓和地下一樓都是房間。有趣的是,斯洛維尼亞或德奧的客人,會把餐廳當成家的一部分,穿著拖鞋(因為外衣和鞋子放在玄關呀!)進餐廳吃飯,而義大利、法國等南歐的客人,則把餐廳當成公共區域,會穿好外出鞋甚至帶著包包進餐廳。從穿著及用餐習慣來看,也能觀察到歐洲南北不同的民情風俗。

在Logarska Dolina山區的第一天,計畫去公園區健行,看Slap Rinka瀑布,卻從一早便開始下雨,雨勢沒有停歇的跡象,氣象預報到下午兩點都有雨。反正也不是第一次在雨中健行,又有裝備,雨衣雨傘防水罩,什麼都有,那就走吧,若是路滑危險難行,頂多早點折返,不怕。於是就放心走下去了。公園區的入口,如果開車進去要收費七歐元,我們把車停在入口前的停車場,徒步進去免費也環保。通往Slap Rinka瀑布的路線從園區入口開始,來回至少五個半小時,不難走,前面都是平坦的小徑,後面才越來越多碎石與小爬坡。沿著河流前行,夏季完全沒有水,乾枯的河床,路線穿越多次河床。前面一小段有水,是地底自然冒出的泉水,後面則是越來越開闊的裸露河床。雨並不小,大部分的路程得穿雨衣加撐傘,才能保持身上衣物不要淋太溼。有興趣在此種天候健行的人不多,加上車子可以開到瀑布終點前,很多人就只走最後那十五分鐘路程。因為不太在意是否走完全程,輕鬆的心情慢走,瀑布在眼前時,雖然走得又熱又汗(氣溫只有14度),並不太累。接近瀑布的那一段路程,突然腳下出現一個細細黑亮的影子,猛以為是蛇,嚇得我大叫一聲,那個小東西也被我的叫聲嚇得僵在那裏,定神一看,原來是一種小黑壁虎Gecko,亮亮的外皮,真的會讓人以為是小蛇。後來又在途中遇到好多次,小黑壁虎似乎很享受淋雨,特別跑到路中央,仰著頭,陶醉在雨絲飛舞中。回程走了好一陣,雨才漸漸停歇,路上遇到的健走人多了一點。途中分支還有一個小瀑布Slap Palenk, 又轉去看了一圈。走完全程差不多要六小時。儘管身體感覺疲累,心境卻非常放鬆,之前的工作壓力,隨著每一個邁出的步伐,慢慢解除,這才開始有了點「啊,開始度假了」的心情。

渾身髒兮兮溼了半乾地回到農場民宿,當然要嘗嘗農場自製名聲遠播的冰淇淋,那真是人間美味!濃郁的奶香,配上香甜的水果醬汁,眼前看著提供冰淇淋羊奶基底的山羊搶著吃草,果然快樂成長的動物提供的食物最美味!斯洛維尼亞的水質是出名的好,在山間喝到的山泉水更是道地,水龍頭打開就有清涼甘甜的水,整天喝著都有好心情。

第二天,天氣大好,晴空萬里,決定跟民宿租電動自行車。Logarska Dolina自然公園為中點,從Matkov Kot山谷到Solčava,有條環狀路線「觀景自行車道」,全程大約四十公里,會經過許多農場民宿及旅店,剛好也經過我們的農場民宿Matk Farm, 直接騎出去剛好繞一圈回來。有電動輔助自行車,即使是上坡路段,也騎得了,我們戴好頭盔,試好車子高度和操作技巧,沒多想就出發了。一路上遇到非常多騎腳踏車出遊的人,因為是一般道路,必須小心經過來往的車子。剛開始的路段都在山上,一望無際的山景,壯闊秀美,常常忍不住停下車來,拍照好一陣才依依不捨地上路。沒想到接下來要一路下到山腳,對面來的朋友上坡騎得氣喘吁吁,我們卻是從頭到尾煞車不敢放,緊張得要命,山路陡降又彎來彎去,還有許多碎石路段,顛簸難行,緊抓龍頭,煞車必須控制好,深怕一不注意就會衝出道路掉下深淵,十分恐怖,從來沒騎過那麼陡降的斜坡,還得連騎三十分鐘以上這樣的路段,身上細胞不知道嚇死多少。可以想見,反向騎上去的人有多辛苦了!不過,這也表示,等我們要騎回去的時候,一定有大段的上坡。幸好,下至山谷公路區,柏油路面,地勢也相對平緩,騎到公園區,又進去騎了一圈,把前一天雲霧繚繞若隱若現的山景重照一遍,豔陽下什麼景致都加倍優美,怎麼拍相片都好看。天晴時園區內滿滿是騎車和健行的人,大家都想把握晴朗的天氣享受自然美景。騎出園區進入回程,出了柏油公路,轉進山徑,一路上坡等著我們。騎了好幾小時後,其實不算太疲累,但沒有軟座墊保護,屁股痛才是大考驗!一路上坡更是考驗大腿肌力!電動輔助腳踏車,電力是輔助,腳踩有動力才會輔助,沒有動力可是毫無輔助的,要拼命努力踩才上得去!經過將近五小時,終於騎完四十公里,安全回返民宿!四肢完整,沒摔沒跌沒受傷,好險。當然要來杯民宿冰淇淋,再加碼來杯啤酒才能壓壓驚!刺激的「觀景自行車道」,很值得挑戰,也是我心中推薦名單的前三名!




Postojna 鐘乳石洞,洞穴城堡,Skocjan 地下峽谷


來到 Postojna 的遊客,不外乎為兩大著名景點而來:Postojnska Jama Cave (Postojna鐘乳石洞)和 Château de Predjama (Predjama洞穴城堡)。

Postojnska Jama Cave是歐洲規模最大的鐘乳石洞,據說斯洛維尼亞土地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藏著鐘乳石洞地形,石灰岩地形可說是斯洛維尼亞常見的地貌。這樣的地質,經過水日積月累的雕塑,配上不同的礦物質,就漸漸形成了地底下壯麗的岩洞,鐘乳石堆積,奇形怪狀,顏色迥異。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觀賞的人數,於2003年便已超過三百萬人次。這個鐘乳石洞連結了六個不同規模的洞穴,面積太大,於是發展出世界惟一的參觀方式:以小火車載運旅客遊覽,到達最美的一個洞穴,讓遊客下車步行,慢慢參觀。

早上十點不到便已擠滿了人潮,所有人像進入迪士尼樂園一樣,排隊領取視聽導覽,依序登上小火車。場面十分壯觀。在電燈還沒發明前,岩洞以燭光照明;電燈發明後,這裡是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啟用電燈照明,普及遊覽的景點。在這麼黑暗深邃的地底世界,一般人恐怕以為沒有生物存在吧?然而,近幾年,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鐘乳石洞的水窪裡,其實活著一種四隻腳、體形像蜥蜴的白色動物,因為能存活百年,跟人類一樣,便給了牠們 Humain Fish 的俗稱。靜靜活在地底下的 Humain Fish,怕光、怕吵,膚色蒼白,卻默默生存了不知多久的時光,生命的確存在著許多人類無法想像的奧妙。


Château de Predjama(Predjama洞穴城堡)雖然不只一個家族在此住過,但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要算是 Erasme 騎士的故事了。據說他為了救自己的朋友,不惜違抗王命,當時的國王下令追殺他全家。Erasme 帶著家人僕人,逃至這個易守難攻的城堡躲藏。外貌平凡深藏不露,建於岩壁之中的城堡,其實擁有通往地面的通道,躲藏在城堡中的Erasme家族,糧食無虞,還時有當季蔬果肉類補給。而守在城外的王軍,卻非常容易暴露行蹤,紮營城外生活也十分克難。Erasme就如此安穩地躲了一整年。後來王軍沒辦法,只好想方設法買通Erasme家僕,才明瞭城堡的補給方式,以及城堡結構最脆弱的部分:牆壁最薄的所在,便是Erasme專屬的廁間。因此,最後Erasme是怎麼死的呢?就是在獨自一人上廁所時,被王軍的石彈擊中,活活砸死的。中世紀的洞穴城堡,事實上相當不適合生活,既潮濕、黑暗,冬天更是冰冷,能夠在裡面躲藏一年,已經是超乎尋常的耐性了呢!


離Postojna約半小時車程,Skocjan Cave也是斯洛維尼亞著名的地底洞穴。這個石灰岩洞穴與Postojna鐘乳石洞完全不同,需要專人導覽,入場人數有限,洞穴規模較小,沒有那麼觀光工業化。我們到場領票時,看到告示貼著:今日所有場次票券皆已完售。若沒有預約,現場根本不可能買到票進場。進入洞穴後,導覽解說的部分禁止拍照,進去後就會瞭解,安全理由大於一切,由於步道坡度大,地滑加上視線不良,一不小心就會摔倒,假如大家又分神拍照,不知會造成多少意外,專心參觀最好。


Skocjan Cave是歐洲最大的地下峽谷地形,名列世界文化遺產。最上層的鐘乳石洞穴是最晚才由探險家發現的。漸漸往下走,就會發現這裡的重頭戲是驚人的峽谷地形,鑽入地底的河流,以鬼斧神工之力,在地下刻畫出達165公尺的深谷。想像太魯閣峽谷整個搬到闇黑的地下的樣子,神秘令人驚嘆。看到黑暗中的奇岩巨石,河流、小瀑布,令人倒抽一口氣的深淵險谷,真的只能讚嘆大自然不可思議的威力。當地面上下雨,水量暴增,地下河水可以在48小時內突然高漲90公尺高,對歷來的探險家而言,在這裡發掘做研究,十分危險。

在洞穴的出口,可以選擇三種不同的路線自行走到出口,腳力好的強烈建議一定要走最長的路線,才會經過另一個部分坍方的地下峽谷區,經過漂亮的觀景點。雖然上上下下不知該爬多少階梯,但沿途風景,再怎樣勞累都絕對值得。

導覽的洞穴部分,加上後半段自行選路線參觀的部分,如果走最精彩的路線,整個參訪行程費時差不多三小時。結合參觀與健走,體力好的人走起來才有餘裕。Skocjan Cave是我們旅行將近一星期間,在斯洛維尼亞覺得最美最令人摒息的景點。



Piran, Secovlje鹽田, Strunjan 自然公園


斯洛維尼亞西南部大約有四十多公里的海岸線,幾個沿海小城風情獨具,非常受歡迎,特別是威尼斯風小鎮Piran。Piran禁止車輛進入,只有居民的車子能停,旅館住客只能進城15分鐘卸行李而已,必須把車停在城外的停車場。雖然有些不便,但在城內散步十分愜意,少了污染、噪音,也更舒適安全。Piran 很長一段時間屬於威尼斯共和國,或在義大利治下,加上此處為雙語區,標示有義大利語,到處都是義大利遊客,建築也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或巴洛克風格,感覺好像到義大利城市一般。斯洛維尼亞南部與北部的氣氛截然不同,短短的距離,卻是天差地遠。Piran並沒有沙灘,港口邊有人工海灘,面對一排熱鬧的餐酒館,大部分遊客聚集在這一面的海灘。氣候暖化之故,今年氣溫比往常高,水母大量繁殖,亞得里亞海有一種俗稱「荷包蛋水母」(從上面看很像煎好的荷包蛋)的褐色大型水母,大量聚集在Piran海灘附近,暴風雨後的早晨,看見海中密集的大水母,蔚為奇觀。幸好這種水母沒有長長的觸絲,比較不必擔心在水中螫毒,但其他的小水母今年奇多,也讓地中海灘滿佈螫人的水雷。Piran小城背面岩岸地勢,走下坡有幾處小海灣,海水清澈,傍晚有許多全裸的天體自然主義人士在那裡游泳,潮流的關係,水母少,喜歡清清靜靜看魚、玩水的人,這裡是絕佳地點。

來Piran絕對不能錯過附近著名的鹽田Secovlje,這裡純手工製鹽,鹽的自然顏色純白,品質好,十分受歡迎。Secovlje鹽田園區平時是製鹽人工作的地方,有一個展覽廳介紹產鹽過程,一棟小店鋪,一間小咖啡館,另外是跟鹽有關的水療中心,僅此而已,幅員廣大,但能步行參觀的區塊有限。

參訪當天,看完展覽,正想悠閒走回出口,原本的晴空轉為陰雲密佈,不到十分鐘已開始飄雨,不一會兒風雲變色,雷聲閃電齊下,狂風暴雨,雨衣拿出來都沒用,就近找了鹽田人建蓋的避陽避風雨小屋的廊簷下躲避,原本走在路上的行人也都趕緊找遮蔽物。早上還豔陽高照,而天氣說變就變,大自然翻臉只在一𣊬間。

來到手工鹽田,法國人一定只買品質最佳的「鹽之花」,浮在鹽田最上層的結晶,我們當然也只鎖定鹽之花,佳餚不需多,加一點點鹽之花便美味無比,買了250克,在我們家大概可用上十年吧!


從Piran到著名的Parc naturel de Strunjan(Strunjan 自然公園)可走海岸健行步道,單程距離才5公里,可以避開塞車與人潮。 沿途有許多陰涼的樹蔭,蠻舒服的,不需要一直在烈日下曝曬。到了Strunjan鹽田區,製鹽過程跟Secovlje一樣是手工的,規模較小。這一區除了戲水海灘之外,最著名的是懸崖景觀,園區健行步道設計經過懸崖上方,俯瞰海景十分壯觀。


Piran附近的Izola, Koper,都是沿海小鎮,各具風情,有時間的話可以去走走看看,海灘慵懶一整天也不錯。Protoroze則發展成觀光海灘,連鎖飯店及流行餐酒館滿佈,適合喜歡熱鬧派對的人。義大利的Trieste就在隔壁,離Piran開車只要45分鐘,然而旺季停車問題成了毒瘤。義大利不管哪個城市,城市狀況保存得再好,公共建設始終是大問題,最大的不便就是缺乏停車位!我們在Trieste起碼繞了40分鐘,試了不下五個停車場,總算在最遠的停車場把車子停好!一旦解決停車問題,步行在義大利的城市,便是歲月靜好,悠閒的咖啡座、餐酒館,自製冰淇淋店,優雅的服飾店,古老的文化遺址,什麼都好,馬上充滿度假的餘裕。





Vipara河谷:斯洛維尼亞名葡萄酒產區品酒



Vipara河谷可謂斯洛維尼亞葡萄酒釀製的起源地,自古以來就是葡萄酒的著名產區。我們特別選擇了 Vina Sveti Martin 酒莊安排了品酒的活動。這個酒莊,從19世紀末開始種植葡萄釀酒,至今第六代,面積不大,產量也不多,有機種植,手工採摘,屬於非常小眾的酒莊。莊主Peter只接待個人或是六人以下的小團體,一邊介紹葡萄種、釀製法,一邊讓客人品酒。品酒處在一棟天花板挑高的木屋裡,面對山谷整片的落地窗,美景盡收眼底。厚實的木桌,高腳椅,簡約高雅的室內裝潢,溫馨舒緩的氛圍,讓旅人浮蕩的心情立刻安頓下來。Peter非常詳盡地介紹酒莊各種不同的葡萄種及釀製的方法,除了一般常見的 Cabernet Sauvignan, Merlot,還有當地的 Barbera, Pinela, Klarnica, Zelen等不同葡萄種。最特別的是一種俗稱「橘酒」(Orange Wine)的白酒,以Rebula葡萄釀製,我們在Piran的餐廳裡嘗過,相當驚豔,金黃色的酒液,濃郁的草木芬芳,與一般白酒完全不同。莊主Peter解釋,「橘酒」就是以紅酒釀製法製作出的白酒,因此顏色才會呈現琥珀般的金黃色。在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等葡萄酒產製大國其實也都有,但因為量少,顯得更加珍貴,特殊的味道有人欣賞,有人無法接受。一邊品酒,一邊聽Peter講解相關知識,一邊交換心得,配上當地產的食物小點,居高臨下俯瞰山谷美景,兼具知性與美感,非常美好的經驗。從Rosé粉紅酒起始,兩種白酒,一種橘酒,三種紅酒,最後再來一支遲摘葡萄釀製的甜酒,每一支酒都驚人地順口好喝,完全印證了十天旅行以來的印象:斯洛維尼亞的酒品質極佳,連餐廳非瓶裝的佐餐大眾酒都不差,是搭配當地菜餚的最佳選擇。



Triglav national park(Triglav國家公園)及其周邊


  1. Vintgar和Tolmin峽谷


斯洛維尼亞的峽谷景觀世界知名,也是絕不能錯過的景點。Vintgar和Tolmin峽谷是斯洛維尼亞屬一屬二的峽谷,為保護自然景觀,園區以收費制衡參觀人數。Vintgar峽谷受盛名之累,最好事先上網預約訂票,否則旺季人多,很可能因參觀人數達上限而無法當場買票。Vintgar峽谷周圍有多個停車場,依進入方向不同分配,最好事先上網查詢開放情況,往返時間也不盡相同。我們去的前一天,事先上網買票,開車從北邊抵達,只能停4號停車場,去程45分鐘至入口,回程20分鐘腳程。Vintgar 峽谷只能單向遊覽,不能回頭。雖然規定繁瑣,都是基於保護峽谷景觀的立場,儘管訪客眾多,參觀動線卻很流暢。Vintgar峽谷規模較大,除非終點處想順便參觀瀑布,園區內路線並沒有什麼坡度。

Tolmin峽谷如果照園區地圖探訪,有9個景點,幾個匣口需要出去再進入,而且需要上下許多階梯。其實最省力的方式是依照地圖號碼「反向參觀」,先不入匣口,沿公路走9號景,依次往回參觀,最多階梯的路段走下坡,其實是最輕鬆的。Tolmin峽谷幅地較小,訪客也比較少,欣賞起來隨興自在。

從Bovec到Vintgar 峽谷,需時一小時三刻,山路穿越朱利安山脈群(Alpes Juliennes),一路伴隨數字和標高,數字表示的是山路的大彎,須經過49個險彎,一路上山到1580公尺左右才緩緩下降。將近50個險彎的山路的確非常難開,一路上還有許多重機騎士及公路自行車騎士,崇山峻嶺,壯麗無比。不擅長山路的話,可走Google map另外建議的路段,必須穿越義大利和奧地利兩個國家公路才能抵達。



  1. BOVEC 及 Soca河谷



Bovec群山環繞,有山有水,是各種河川水上活動及山間戶外運動的天堂,吸引非常多遊客。這一帶以民宿及露營地為主,其他則是小型旅館。斯洛維尼亞的露營地紮營方式仍然相當簡樸傳統,大部分都是簡易帳篷或搭在車旁的帳篷,頂多是露營車,吸引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德國客人,這樣的露營地現在在法國已經越來越少見了,法國人要求舒適與現代化的設備,大多數的露營地都變成mobil home 流動房屋的形式,裡面的設備跟公寓房子一模一樣,只是安放在露營地而已。因此乍然看到如此樸實無華的「傳統」營地,讓習慣法式豪華營地的我們看來,充滿了震撼與驚奇。

在這裡參加了生平第一次的溪流泛舟rafting。斯洛維尼亞夏季枯水期,河流不是乾枯就是水量稀少,因此我的處女泛舟活動不算太難。我們與11個德國毛頭小伙子組成團隊,目測平均年齡不超過二十歲,我們兩個五十歲上下夾雜其間,幾乎成了異數!幸好看到別家公司的客人很多是一家大小,父母帶著小孩同樂,才讓我們鬆了一口氣。泛舟本身不是太困難,領隊指令精確,團隊專注合作,過程沒遇到太大困難。途經幾塊大岩石,領隊就「順便」安排了從岩石上跳水的活動,年輕人膽大,爭著跳,我只能嘗試「初級」的,水溫低、逆流游水困難重重外,怕高也是罩門。最後一塊大岩石高六、七公尺,不是所有人都敢嘗試,膽小如我,只能遠遠看幫年輕人鼓掌叫好。

喜歡划船的人,可以嘗試 Kayak 獨木舟活動,通常是小團體,由一熟悉河道狀況的領隊導遊。順流而下,行程結束後獨木舟會由小卡車載運回出發點。喜歡攀岩跳水的人,則不妨試試Canyonning活動,裝備齊全後,會由專業導遊帶領,穿行在岩壁與河川間,是近年相當受歡迎的戶外活動。

我喜歡健行,當然不會錯過著名的瀑布Boka路線。一般觀光客只走到第一層觀景台照相,來回二十分鐘。我們意在健走爬高,跟著前人分享的環狀路線走。四點多公里,實際上走,才知道一路爬坡有多陡,從河谷底順著岩石鋪展出來的陡峭山勢,一直爬升到瀑布口的正前方,再繼續爬到瀑布上方!一個半小時內,兩公里多的距離,上升了海拔420公尺,根本爬到腳軟,一度只能看到眼前那一級踏腳點,彷彿無止無盡的上爬讓人揮汗如雨,又累又喘。但是當眼前出現整個山谷的面貌,瀑布口就在正對面,那種滿足感無可比擬。下山路段從山後走,少了岩石堆疊,雖然坡仍陡,至少輕鬆許多,但為了不滑坡,讓是得小心翼翼邁步。為了避開與車爭道的公路段,選擇山林小徑,結果我們的健行路線延長為七、八公里,走掉三個半小時,汗流浹背乾了後又溼,如此反覆多回才走完。好久沒走那麼困難的爬坡健行路線了,走完全程還蠻有成就感的呢!Boka瀑布為什麼有名呢?瀑布的上游河流隱藏在地下,瀑布的水流就像從山間石隙中蹦出來的一樣,沒頭沒尾就變成瀑布,是非常特殊的景觀。


  1. 兩大冰河湖 Bled Lake 與 Bohinj Lake


Bled是斯洛維尼亞的「明信片風景地」,幾乎所有宣傳旅遊景點的照片或影片,都一定會出現Bled。Bled算是現代SPA的發源地,19世紀後半,Arnold Rikli 率先提出陽光、好山好水好空氣搭配戶外活動及新鮮食物的養生健康療程,並在Bled推出回春健身套裝,吸引了許多歐洲在城市壓力中生活的富豪,整套觀念延續至今,依舊是養生美容的主流,Bled可謂現代自然療養領域的先驅。連南斯拉夫共和國時期的強人統治者Tito都在這裡擁有住宅。

這麼熱門的景點,自然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不管是健行、騎車、水療、划船、游泳、爬山、觀光、美食,在這裡能滿足各式各樣不同的需求。來到此地,想玩得盡興,建議先做好事前準備:騎腳踏車、步行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來,可避免車潮;如果開車自由行,先找好停車場的位置。這裡停車費用相差懸殊,有的一小時3歐元,有的一天十歐元。我找到的停車場有些偏僻,離湖畔步行十分鐘,但是正常收費只要一天3歐元,如果是上班收費之前或之後進場,則完全免費,而且還有樹蔭,不擔心車子變烤爐。

Bled城堡值得參觀,也能欣賞美麗的湖景,時間充裕的饕客甚至可以在城堡餐廳的露台享用絕景美食。不過,城堡不是最佳的拍照點,最能拍出漂亮全景的高點位於湖邊的Mala Osojnica,只要願意花力氣爬高,便能拍到媲美明信片的絕美照片。

想下水游泳玩水,可以到付費區享受各種設施,也可以不花一毛錢,在岸邊找到舒服的下水點。想到湖中心島遊覽,臂力強的話,可以租小舟划船過去。否則也可以乘坐團體遊覽船,船夫會很有技巧地划槳把全船人載過去。小島上教堂必須付費才能參觀,島上沒什麼事可做,只能喝飲料吃點東西,買冰淇淋或紀念品。環湖步道簡單易走,平坦沒坡度,差不多六公里多,即使到處東看西看,三小時內也能走完一圈。


Bohinj湖比Bled 湖大,繞一圈差不多12公里,慢慢正常速度走三個多小時可以走完。北岸有沿岸步道,看到漂亮無人的小淺灘,隨時可以跳下水游泳。南岸除了露營區位於湖畔外,車道緊鄰,外圈才是步道,看不見如北岸的湖光山色。

健行當天下午氣溫攀高至29度,走得渾身是汗,只想找個人不多的湖岸淺灘,跳下水享受清涼。換了泳裝,準備了海灘巾,又走了二十分鐘才找到滿意的地點。一下水才知道湖水不只是清涼,根本是冰冷!夏季平均最高水溫只有18度,游個二十分鐘就讓人覺得全身發冷,得上岸曬太陽取暖。岸邊看來水很淺,實際上立刻轉為陡坡,水深十分驚人,最深可達45公尺。水質相當好,湖水清澈到岸邊肉眼就能看見大大小小的魚在湖邊游來游去,「與魚共舞」不是比喻而是實際寫照!不愧是斯洛維尼亞最大的國家公園,自然環境保護得相當好。不管是Bled還是Bohinj 湖,從paddle(立式槳板), kayak, canoé(獨木舟)到aviron(划艇)都十分受歡迎,更是斯洛維尼亞人擅長的運動項目。許多家庭自己帶著船具來充氣組裝,在水上玩一整天。來到斯洛維尼亞兩大冰河湖,不划船似乎太說不過去了。計畫划船的當天早上,氣象預報說兩點前後會有雷陣雨,早上天氣晴朗,因此決定先去健走。氣象預報說四點後放晴,接近四點時果然無風無雨,太陽露臉,馬上穿好泳裝往出租小舟的店家去。租船店的小哥猶豫說氣象預報似乎會下雨,而我看到的結果是到八點都還好,於是我們仍然租了雙人座雙槳的kayak,高高興興地划出去,風景秀麗,因為之前下雨,遊客不多。陽光明媚,湖景亮麗,划得高興,還想著說不定能繞湖一圈。沒想到半小時後,正划到湖中央,突然烏雲密佈,山區天氣翻臉比翻書還快,沒幾分鐘就開始又閃電又打雷,雨開始降,趕緊向附近一個停船的基地划去,想說躲避一下,拼命划過去,卻是十分遙遠,加上雨勢增強,又雷聲大作,遠遠看得見閃電,湖上毫無遮蔽,非常危險,真是緊張萬分。費力划了一世紀般,好不容易抵達岸邊,沒想到連樹下都躲不了雨,雨勢實在太大,原本還流連岸邊玩水的年輕人,五分鐘後都放棄玩耍,把船抬上岸回去休息了。閃電雷聲沒有停頓,雨勢沒有變小前,我們不敢貿然前行,只能繼續等待。好不容易雨勢稍歇,兩個人即刻衝出去把船放進湖面,趕緊拼命划回去,一路不敢遠離湖岸,如果情況不對,離岸不遠總能停靠。用盡吃奶的力氣拼命划向目的地,總算在半小時內回返,歸還小舟,店裡的兩個店員馬上出來在河邊迎接,他們看到雨勢也擔心了好一陣子吧!沒想到划船竟然變成這樣難忘的經驗!以後絕對要相信當地人的經驗之談,若是他說會下雨,就千萬不要鐵齒出發!大自然千變萬化,從事各種戶外活動,真的不能輕忽氣象與環境的考量。



十七天的斯洛維尼亞旅行,足跡所至,包山包海,有城市有鄉村,還有地底景觀,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令人嘆服。這個對自然保育不遺餘力的中歐小國,人民和善,食物美味可口,物價比西歐、北歐稍低,非常適合自助旅遊。厭倦人潮洶湧的國際觀光客路線嗎?你的下一站可以是斯洛維尼亞,而這個美麗的小國,不會讓旅人失望。




謝芷霖 2022年9月於巴黎(巴黎視野第六十期)








































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去芬蘭體驗北極圈生活

 去芬蘭體驗北極圈生活




芬蘭極圈 Lapland 對我來說是個很特別的旅遊地:我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歐洲大爆發前去了一趟,返回法國不久就宣布全面封城禁足;2022年的二月底三月初又去了一次,我私心祈禱旅行結束後也能看到疫情畫上尾聲。與疫情巧合似的連結,讓芬蘭的 Lapland 在我記憶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儀式性地位。事實上那裡也的確是個與我日常生活完全脫節的「化外之地」,到 Lapland 沒有辦法尋常一般地觀光旅遊,在那裡不是踩景點或造訪古蹟,學習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才是旅行的重點。



北極圈最有效率穿衣法


Lapland的冬季氣候嚴寒,氣溫偶然會降到零下四十度,十二月、一月夜晚時間最長,白晝最短,加上氣溫低,比較不利於戶外活動。因此兩次芬蘭極地行,我都選擇了二月底,一來白天時間拉長到晚上六點,二來冬末的氣溫大抵在零下5-15度間,對我們這種外來旅人而言,衝擊較小。然而,突然跑到那麼寒冷的地方,又需要長時間在戶外活動,學會如何穿衣服保暖,可說是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上衣通常以三層式穿著為主,內搭一件保暖的薄衫,羊毛料或科技布料,最好不穿棉質恤衫,因為運動後流汗,棉質內衣不易排汗,反而容易著涼。第二層加一件刷毛外套,怕冷的人可以在外套下加件套頭毛衣更保暖。最後第三層穿上一件質料好的防寒外套,要能防雪防水防溼氣。下身則是一條打底褲加上防水的長褲。身體的末端最容易流失熱能,因此毛帽絕不能少,襪子則通常是滑雪襪之外再加一層羊毛襪,最後才穿上防水的雪靴。手套最好的選擇是只分開姆指與其他四指的那種無指手套,手指相依的熱能不分散,才能將溫暖保留在手套裡。保護脖子的圍巾自然也不可或缺。只要遵照這樣的原則著裝,大抵上足夠保暖不會出錯。現代科技進步,特殊織法及材質的防寒衣物既保暖又輕柔,防水通風排汗又速乾,即使多層穿著也不至於笨重、行動困難,就算是天性怕冷,到極圈旅遊也不必太擔心。只不過,每天出門前,大概都要花上十分鐘才能從頭到腳穿戴齊備,進門後也要花費一番功夫才能脫到適宜室內暖氣空間的穿著。出門想不遲到,絕對要提早準備!芬蘭大部分的旅館或度假屋,都會在門口設置一個烘衣機,在外面因雪或運動流汗沾溼的衣物鞋襪,全部都在進屋後往裡面放置,烘烤個幾十分鐘便乾淨清爽,再出門時穿上暖烘烘的衣服,讓人更有勇氣面對外頭的冰天雪地。


解決穿衣服的問題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在極地冰雪上的移動方式。Lapland 大部分的體驗活動其實都是在學習極地的傳統移動方式。來北極圈旅遊,我們一定搭乘團體巴士,不敢貿然租車自助旅遊,畢竟在雪地上開車對毫無經驗的駕駛人來說,不僅是冒險根本就是危險,如何應付車子打滑,如何不讓車輪陷入粉雪,如何清除車體積雪,都是此地的基本常識,而我們連基礎知識都闕如,真的不好逞強。在芬蘭如果看到停在外面的車子插上電線,不要以為芬蘭到處都是電動車,芬蘭的電動車普及率很低,插電是為了保護車子的電池,以免電池凍壞無法發動。在車子還沒有發明的年代,芬蘭傳統的雪上「交通工具」又有哪些呢?



在芬蘭北極圈移動的五種方法


馴鹿雪橇


飼養馴鹿是芬蘭很重要的產業,肉品提供食用(在芬蘭一星期七天至少有五天會吃到鹿肉!),毛皮和鹿角可以拿來製作衣物或生活器具,身強體壯的馴鹿自然也是優良的雪上交通工具。馴鹿生命力堅強,吃草、葉子便能維生,特別是一種地衣苔蘚類植物 « lichen »,就像是馴鹿巧克力一樣,看到lichen,牠們會瘋狂地搶食,聽說是因為這種植物吃下肚後,會發酵成氣體在馴鹿體內散發熱量,有極佳的保暖功效。馴鹿的角,都是在夏天成長,雄鹿角會在入冬前掉落,雌鹿則會等到初春時才掉落,由此可知,傳說中載送耶誕老公公的馴鹿雪橇,用的都是還保有鹿角的雌鹿!夏天角初生長時,由於連接血管提供養分,起始時呈淡粉紅色,越長越大後逐漸變硬,才成為像木頭一樣的顏色。馴鹿的蹄掌十分健壯,非常適合在雪地及融雪泥濘的路上行走,也因此成為北極圈傳統的交通工具。在芬蘭旅遊,馴鹿牧場是絕不可錯過的重要景點,除了可以近距離接觸鹿群,瞭解馴鹿的生活環境,還能與牧場主人聊天,瞭解他們獨特的生活型態。現在許多馴鹿牧場冬季都兼職觀光產業,讓遊客體驗古早時代馴鹿雪橇的魅力。體驗馴鹿雪橇通常乘客是不需要動手「駕駛」的,是由牧場主人牽著馴鹿小繞一圈而已,不熟識馴鹿的習性,突然要駕馭,就像不懂馬的人硬要騎馬到處跑,輕則碰一鼻子灰,重則發生意外,因此馴鹿雪橇多是點到為止。牧場中都有一間傳統芬蘭Kota,木製小屋中間有供人取暖煮食的爐火,在嚴寒的天氣中讓人休息歇腳吃東西的地方,牧場主人會在Kota接待訪客,陪訪客吃簡單的午餐,喝果汁、咖啡,順便賣些自己利用鹿角或鹿皮製作的手工藝品、衣服鞋子之類。

我們參觀的馴鹿牧場由女主人接待,很有耐心地回答大家各式各樣好奇的提問。大家圍在Kota的爐火邊吃典型的芬蘭午餐,大致上就是蔬菜馬鈴薯濃湯,有時候會加入一點肉塊提味,配上麵包,還有芬蘭最常見的紅莓果汁,果汁冷熱皆宜,飯後有時來杯咖啡或茶,就是一般人的午餐了,非常簡單。我們也入境隨俗,看著窗外純白無瑕的雪景,默默低頭吃草的馴鹿,享受在Kota圍爐的單純樂趣。看著女主人平靜滿足的笑容,對馴鹿相關知識侃侃而談的自信,屋角展示著許多美麗的手工製品,嘗著溫潤的濃湯,心情也安詳舒坦起來,原來生活可以這麼純粹寧和。


雪上摩托車


眾多雪上交通工具裡,雪上摩托車算是頗受眾人歡迎的,速度帶來的暢快,讓年輕人趨之若鶩。在廣大的雪原中奔馳,光用想像的就令人心馳神往。不過雪上摩托車租用費用高昂,安全考量注意事項也非常多。

想駕駛雪上摩托車必須要有駕照,機車或汽車駕照都行,畢竟是上路的交通工具,須遵守交通規則、注意路況。雪上摩托車不是想騎到哪都行,有畫定的路線,不能隨便騎上一般公路,也不能闖入一般滑雪道或步道。雪上摩托車專用道路旁都有黃底紅叉的標牌,但是一般旅客通常還是需要有當地導遊帶領,才不致於在廣袤無人的森林、原野中迷失方向。雪上摩托車的操作系統跟普通摩托車差不多,非常簡單,駕駛的把手及腳踏板還有發熱裝置,確保駕駛人不在風馳電掣的寒冷中失溫凍僵手腳。下方除了有粗大的雙輪外,前方還有兩片類似雪橇微彎起的板片。駕駛雪上摩托車說簡單卻也不容易,由於雪帶來的阻力,龍頭控制相當費力,不能僅用雙臂力氣,要用上身去帶動保持平衡才行。對於初學者來說,如果抓不到訣竅,駕駛起來就難以確保直行。我自己就是騎了以後發現抓不穩龍頭,方向忽左忽右,太過危險,只好讓出駕駛座。後來跟身為導遊的一位義大利女駕駛討論後,才明白其中奧妙。不過跟一團人出遊根本不可能有時間讓你慢慢練習抓緊竅門,如果一時沒注意失神,很容易發生意外。2020年芬蘭行時,雪上摩托車分成兩個小團體出遊,其中一團有人撞上林木,我們那團則是有人突然斜衝出路徑翻車,造成乘客輕微壓傷骨折,大體上都與龍頭沒操控好脫不了干係。通常讓觀光客體驗的雪上摩托車都有限定速度的裝置,可以根據駕駛人的程度設定限速模式,避免高速雪上摩托車失控打滑翻覆。雪上摩托車也可能會陷入厚積粉雪中動彈不得,就跟一般車輛陷入泥沼或沙坑一樣,可能會需要外力拖引。因此幾乎都會要求有導遊陪同,不會讓你單獨租借雪上摩托車。

兩次芬蘭行我都有體驗雪上摩托車,不過真正駕駛的時間都很短,為了生命安全,還是交給雙臂有力的人操控就好。但不管是駕駛還是乘客,雪上摩托車出遊都得全副武裝。寒冷和速度讓極地駕駛的環境變得嚴酷,所有人都必須套上遮住口鼻的包頭面罩,再戴上大小適中的頭盔。在自己的滑雪衣物上,再加套上特製的防寒衣。記得第一次去芬蘭,雪上摩托車出遊那天,氣溫陡降到零下23度,迎風馳騁想必體感溫度更低,幸好天氣晴朗,沒有降雪,否則雪打在頭盔上什麼都模糊不清,更增添前行的難度。所有人都乖乖身著不知幾層衣服幾層褲子,厚實包裹下仍能感受到天寒地凍的威力。雖然整團人經歷了打滑翻車的意外小插曲,仍然在整日飛馳美景後,留下美好的印象。


Husky狗雪橇


Husky狗雪橇無疑是所有芬蘭體驗中最令我傾心的一項。狗狗是有生命的動物,又有靈性,牠們不是「交通工具」,而是一起前進的夥伴,必須相互傾聽、溝通,同心協力,才能和諧共行。芬蘭的Husky雪橇犬,多半是西伯利亞、北歐不同種的犬類混血,花色眾多,黑、黑白相間、棕黃、多色花都有,有的狗甚至一隻眼藍一隻眼棕,把父母的基因全寫在臉上。養殖場的主人多半是Husky狗雪橇越野賽的專業選手,除了帶著群狗參加600-1200公里的遠程賽事外,平時光是照養、訓練,花費相當大,因此幾乎都連帶經營旅客雪橇體驗。大部分的體驗行程都會讓旅客與狗狗有足夠時間互動。首先讓願意的旅客去狗狗的單身狗屋牽狗,狗狗其實都很好動,看到來人會相當興奮,有的大狗年輕力盛,得要有經驗又有力氣,才牽得住。接下來把狗一隻隻牽到牠們負責的雪橇位置,固定好綁帶。一個雪橇通常配置5-6隻狗,前二後二,中間有時一隻有時兩隻。依據狗的個性及體格,分別安排到不同的位置。前面兩隻狗是領導者,必須帶領前行,要有號召力,也要頭腦靈光,對方位熟悉。中間的狗則由最壯碩的狗擔綱,牠們肩負雪橇最大的重量。後面兩隻狗則負責穩定重量,也必須個性安穩配合不吵不鬧才行。乘坐雪橇的人可以有兩個,一個可以安坐不管事,另一個站在後方的必須配合操控雪橇。操縱雪橇的人在上坡時要單腳或雙腳助跑,幫助狗狗推動雪橇;下坡時則須適時踩煞車,減緩雪橇下衝的速度;轉彎時得配合將身體重心左移或右傾,保持雪橇前行的平衡流暢。操縱雪橇的人要時時注意前面狗的反應與需求,適當應對,身體也要靈活反應,很忙碌也很有互動感。Husky狗非常喜歡奔跑,往往在牽套索時就已經等不及想跑,常常集體大聲呼叫,顯示迫不及待的興奮。跑的時候狗不但努力邁步,同時還有辦法一邊跑一邊解放大小便,稍停便開始咬旁邊的植物、鑽雪洞,要不就是跟旁邊的狗玩,一刻都靜不下來。小時候被狗咬過一輩子都怕狗的我,惟獨不怕這些Husky狗,牠們雖然精力旺盛卻都親人乖巧,很願意讓人接近,拍撫鼓舞牠們。Husky狗只有冬天才能接待旅客拉雪橇,夏天氣溫升高,狗如果奔跑體溫爆升,非常危險,因此夏天是牠們休養生息訓練的季節。每隻狗一天差不多要吃掉一公斤以上的肉,對養殖場來說是很大的開支,也難怪Husky狗雪橇體驗活動都十分昂貴。儘管如此,如果到極圈只能選一樣活動體驗的話,Husky狗雪橇絕對是不能錯過的最佳選擇。


越野滑雪


越野滑雪(英文:Cross country ski / 法文:Ski de fond)其實是北國民眾因應雪地環境而發展出的快速移動方式之一,在雪上滑行總是比一步步艱難地走來得快速,只不過對現代人來說,不管是高山滑雪還是越野滑雪,都變成偶一為之的冬季運動。在法國,高山滑雪除了生長在高山區的孩子能就近耳濡目染之外,對都市家庭而言,冬季要特地上山租度假屋,還要報名滑雪課,才能讓小孩從小學習這種冬季運動,所費不貲,並非所有家庭都負擔得起。對於在亞熱帶寶島台灣長大的我來說,直到二十多歲來法國留學才算真正與雪有近距離接觸,滑雪更是要等到打工有額外收入時才有錢有閒上山體會,真正體驗高山滑雪差不多已是27,28歲了吧。初踏上雪具,根本連站穩不摔倒都有困難,後來更是整整摔了一天,隔天才稍微開始掌握前進與停煞技巧。幾年後因為在滑雪道意外摔跌,膝蓋拉傷,夜晚痛到無法入睡只能流淚,戴護套休養整整三星期,從此後我便對高山滑雪敬謝不敏,心理創傷難以平復。直到芬蘭Lapland,接觸到越野滑雪,才讓我對滑雪這件事改觀。越野滑雪是在相對平坦的原野上滑動,不若高山滑雪那般危險,至少不會因為從高處俯衝而摔斷手腳,我可以免除心中的疙瘩。不過對習慣高山滑雪的人來說,平衡及前進的方式不同,剛開始重心不穩,使力錯誤,也很容易一直後仰摔個四腳朝天。對我這個懼怕高山滑雪的人而言,越野滑雪只要保持重心平衡,正確發力,即使年紀大了才學,仍然算是容易上手的。可能是因為小時候溜過滑輪鞋,比較能體會在平地滑動的感覺。

兩年前第一次到芬蘭時初嘗越野滑雪滋味,自己摸索出一些心得,心裡一直想好好再學點深入的技巧。今年再訪芬蘭極圈Lapland 的大重點當然就是請教練上正式的課。在雪地上滑行不簡單,要找到滑動的和諧感,再配合雙臂擺動、出力將身體擺盪向前,同時顯得靈巧不笨重,根本非常困難。兩年前抓住的一點訣竅,全部忘記,得慢慢讓身體習慣動作,讓手腳配合,上課不出半小時就已是滿頭大汗。擔任教練的年輕芬蘭女孩,英法雙語都通,我們運氣也太好了!原來她曾在法國Chamonix 待過七年教滑雪,怪不得法文講得超好。好奇問她什麼時候開始滑雪,答案竟然是「兩歲」!芬蘭人大概學會走路沒多久後就學會滑雪了吧!滑雪對他們來說,就跟走路、騎腳踏車一樣,是人人都該學習的基礎,會走就會滑雪。而我們的教練甚至曾經是滑冰選手,後來才轉打冰上曲棍球,都是離島國兒女好遙遠好遙遠的運動啊!有教練畢竟不同,她教我們如何交錯擺動雙臂,或同時出力,配合腳下滑動,還會細看我們是否抓到感覺。最麻煩的上坡如何向上爬不倒栽蔥,下坡如何穩住,停煞如何處理,都有小技巧。

北歐的越野滑雪分成兩種形式,一種是沿著溝槽前進的普通式,另一種則是像滑冰一樣的滑冰自由式。看別人姿態優美地運用滑冰自由式,我也私下模仿過,那天特別請教練示範指導動作,才明白原來連雪具本身也有些微的不同。普通式越野滑雪,雪具下有塊阻力片,讓滑雪人不易在上坡時往後下滑。而滑冰自由式的雪具較短,方便雙腳呈倒八字交替往外向前滑出,沒有阻力片,增加滑動靈敏度,但同時也比較不容易停煞,若是沒有優良的技巧,上下坡都會構成大問題。看著當地人在雪地上矯健滑行的身影,上坡像沒事人一樣一溜煙就衝上去,下坡如風一般呼嘯而去,再對照初學者如我們的笨重緩慢,就不禁由衷佩服。

這次的越野滑雪課一個半小時,上完已經累死,再努力滑半小時回到旅館,即使早餐豐盛抵兩餐,還是無法不補充燃料,認真吃了午餐。下午明明只想練習兩小時,看風景加其中一段路線為二級難度,最後又小迷路,搞了四個小時才結束,天都昏暗,我們也精疲力竭,最後完全是靠意志力撐著走回住處的吧!(越野滑雪的運動量起碼是高山滑雪的三倍以上!)真的是比一天走三十公里還要累。筋骨差不多都要散了吧!

我們每天都會排出一點時間練習,後來發現最好排在早晨,精力充沛時滑個兩小時差不多,超過兩小時幾乎就要累到神智不清了。下午通常已經又冷又累,滑雪出去恐怕沒力氣滑回來!平時喜歡走路健行的我們,在Lapland等於是以滑雪代替健行,滑雪道比健行步道還多,能走的距離也比較遠。在靜謐的雪地上滑行,即使滑得汗流浹背,依舊是很美好的經驗。有一次滑雪途中巧遇一隻帶點橘色羽毛的棕鳥,從左邊樹上穿過雪道飛往右邊時,近距離飛經我面前,就好像在引起注意一樣。在樹枝上也似乎注意觀察我們的反應。我一邊吹口哨逗牠一邊照相,這時一個芬蘭阿姨從後面滑雪而來,也停下來探看究竟,她很興奮跟我們說,這是在芬蘭極地區才能看到的鳥Kuukkeli,她上一次看到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我們能偶然發現,真的很幸運。這種鳥多半是獨自行動,不像其他鳥類可能成雙成對。她問我們身上有沒有花生米之類乾果,鳥會想吃,很多人身上習慣帶著花生米分享給鳥朋友。雖然我們沒有花生米,她教我們把手掌伸出去,鳥會飛過來,我們兩人前後嘗試了兩次,跟鳥說話,鳥竟然真的都好奇飛停在手掌上,真是太幸運了,原本滑得又渴又累,勇氣盡失,跟鳥說話玩一玩之後,感覺又充滿了電,可以繼續前行沒問題了。大自然的力量神奇又迷人啊!


雪地健行


徒步無論如何都是最基本的移動方式,但是在北極圈雪地,自然跟一般地面行走不同。首先需要一雙保暖防水的雪靴,雪靴裡通常要穿至少兩層厚毛襪,尺寸比平時穿的鞋大一點,靴子裡有多餘的空間也比較能保持溫暖。在普通會剷雪的一般道路上,用雪靴就能行走。假若要在森林裡、山間湖邊,積雪又粉又軟的地方,如果沒有穿「雪套鞋」,很可能一腳踩下去就深陷雪中超過膝蓋,完全無法行走。將大大的「雪套鞋」穿在雪靴下,增加與雪地接觸的面積,便能避免下陷,方能在積雪的地上行走。「雪套鞋」的法文 « Raquettes de neige »很有趣, 網球拍也是« raquette »這個字。如果看古老傳統的「雪套鞋」,就會發現形態的確跟網球拍相似,簡直就像把拍子穿在腳下一樣,難怪法文乾脆沿用這個字來稱呼「雪套鞋」。

穿「雪套鞋」行走其實蠻笨重的,兩年前曾跟過一個上山尋極光團,對林間山路很熟的嚮導帶著大家穿梭林木間,只有月光照耀的暗黑森林裡,即使穿著「雪套鞋」還是難免踩陷出或深或淺的雪坑,有時候前方的人絆倒,有時候自己腳陷入積雪,行動起來既吃力又困難,跟嚮導的身手矯健如同天與地的差別。怪不得歷史上拿破崙派遠征軍攻打俄國要敗下陣來碰一鼻子灰,從來沒有在冬季積雪中行進經驗的軍隊,要怎麼跟在雪地土生土長的俄軍作戰,只要穿「雪套鞋」走個十分鐘,馬上就能明白箇中原委啊!

當然,不是所有的健走路線都需要穿「雪套鞋」。我第一次去芬蘭的Äkäslompolo附近,就規劃了非常多穿普通雪靴便能行走的路線,也能租擁有粗大輪子的Fat Bike腳踏車享受林間雪地風光。在雪地上健行與在一般土地上相當不同,極地林間通常非常安靜,冬季動物幾乎都在冬眠,鳥鳴很稀少,除了風聲及偶爾經過的滑雪人雪具摩擦聲,幾乎沒有別的聲音,只會聽到自己的雪靴踩在雪上激發出的不同聲響,雪軟時悶悶的碰觸聲,雪堅實時則比較清脆短促,在完全寧靜的背景下,彷彿放大十倍般,單調到甚至令人感到吵鬧。如果晴朗有陽光,光線在極地冰雪間的轉折與一般經驗也完全不同,柔軟溫吞,像小女孩拉著你的裙角,教人怎樣也放心不下。



傳統芬蘭Sauna


Sauna桑拿浴可說是芬蘭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觀光旅館中不但一定配備有團體的桑拿浴房,許多公寓式的旅店甚至都有獨立的電力桑拿浴房。每每越野滑雪或健走一天疲累不已,從冰天雪地回到暖和的屋子裡,沖完淋浴後能到熱呼呼的桑拿浴房舒緩筋骨,恢復精力,真的是無上的幸福,難怪芬蘭人樂此不疲,變成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電力桑拿浴房只是現代化的替代品,傳統芬蘭桑拿浴房都設在木造房內,分為「煙燻式」及「木材燃燒式」兩種,其實兩者皆為燃燒木材的炭火爐,只不過前者煙霧彌漫整屋,而後者則只保留熱蒸汽。通常傳統芬蘭桑拿浴房戶外都會設置冷水浴池,在熱蒸汽使毛孔大開之後,能在刺激的冷水中找回緊緻的肌膚。

兩年前第一次去芬蘭,當然不能錯過體驗的機會。我去的是一間設在冰凍湖邊的木造桑拿浴房,採用燃燒木材的炭火爐,加熱快,蒸汽溼潤,比起一般城市內的電力桑拿浴舒服。桑拿浴房前鋪設通道直接通達湖岸,在結冰的湖邊開出一個約莫三公尺圓周的池子,外面是零下15度,水溫大概零度。從高溫七、八十度的桑拿浴房衝出來,穿過結冰積雪的小通道,踩著木梯下至湖水裡,第一回簡直就像酷刑一樣,皮膚在冷水中感到輕微的刺痛,待差不多三秒就是極限了。回去木屋裡再蒸個十分鐘,第二回到湖水裡就能待久一點了,有些同伴甚至還在池子裡小游了一圈。返回熱烘烘的木屋,感覺全身肌膚都年輕了好幾歲。第三回不但跳進湖水裡泡,還能整個人躺到旁邊的積雪上,雖然所有同伴都因為寒冷而大喊大叫,之後可都笑開懷。學芬蘭人冷熱交替三進三出後,大家再圍聚邊喝著芬蘭的烈酒,邊開心聊天,感覺十分愜意,那一刻似乎大家都明白了為何芬蘭人對桑拿浴如此著迷。洗浴完,所有人都心情舒暢地一塊去結凍的湖上看星星,等極光,散步完一圈後才意猶未盡地回房睡覺,那個晚上聽說所有人都舒眠如嬰孩,一夜安穩無夢無波瀾。



冰雕旅館 — Snowvillage


芬蘭Lapland另個值得參觀的景點就是Snowvillage了。距離Kittilä機場不遠,Snowvillage是個佔地20000平方公尺,完全以冰和雪雕塑而成的旅館,每年冬季都會依據不同的主題重建,春天冰融時關閉。冰雕加上燈光配置,美不勝收,猶如大量藝術作品,令人驚豔。既然名為旅館,顧名思義當然就是能住宿過夜的地方,不要懷疑,這間冰雪砌成的旅館裡的確配置了獨立的房間,裡面都有冰雕成的床,上面鋪了溫暖的毛皮,真的可以在房間裡睡一晚體驗一下的。此外,旅館內也有冰雕餐廳、酒吧,想在裡面用餐,只要預約就行。旅館內保持0至-5度的低溫。白天去參觀,可以拍很多晶瑩漂亮的相片,也可以在床上試躺、在冰椅上坐坐。若你問我想不想去過一夜吃晚飯體驗看看,老實說,我一點都沒意願!在硬邦邦的冰床上躺三分鐘欣賞房內打光,大概是我最後的底線,在冰箱裡睡覺,我毫無興趣呀!至於餐廳,我真的很努力坐上餐廳的冰椅嘗試過了,屁股下隔著滑雪褲依舊傳來陣陣寒意,要在上面撐一小時吃飯?恐怕十分鐘就坐立不安逃之夭夭了吧!這裡,當個美麗景點流連忘返就好,不必傻傻地來過夜或吃飯。



極光


來到北極圈,所有人都想看看難得一見的極光,不過想看極光需要一點點的運氣,不是能夠排在行程中如己所願的。通常來北極圈的旅客,都會上網下載APP,預估一下晚上極光出現的機率。想以肉眼欣賞到極光,除了科技預測太陽黑子的活動力及範圍之外,還牽涉到許多環境因素:必須天氣晴朗無雲,在沒有光害視野廣闊的地方,才能清楚看到極光。極光可以只出現五分鐘,還來不及看清,已經消失無蹤。根據經驗,如果離開住宅燈光密集區,能清楚看到滿天的星星,天空晴朗,而且空氣中聞得到一種透明的冷,當晚多半能見到持續較久且變化多端的極光。

還未親眼目睹極光前,現代人多半都欣賞過或綠或紫紅的極光照片,那是透過相機及長時間的曝光所捕捉到的極光色彩。實際上肉眼當下能分辨的色彩並沒有那麼鮮豔飽和,如果沒有人在旁邊告訴你「那就是極光」,很可能會以為是一道灰綠的雲帶而錯過。有時候極光相當微弱,只好拿出有夜間模式的手機或相機螢幕確認。在黑暗中待久一點,等眼睛習慣暗沈的環境與星光時,就比較能看清極光的細微變化,也能在飛舞幻化的吉光片羽中,抓住輕淡的色彩轉換。欣賞極光不但要有點好運氣,還要有超凡的耐心,不怕冷的體格,耐凍的裝備,足夠先進的手機或相機,才能拍下美麗的相片。

今年去的Saariselkä,在滑雪站附近森林間,架設了有壁爐的小木屋,供追極光的人取暖等待。木屋外鋪了一大片露台讓人欣賞極光。但由於四周難免有林木遮擋,並不是最好的極光欣賞地。通常,如果有時間爬上小山頭,四周毫無阻礙視野的燈光或建物,會是很好的觀測點。如果沒有特別跟隨極光團,特地跑到山頭上,要到哪裡觀賞才好?去Äkäslompolo那年,因為住在凍結的湖邊,我發現結冰的湖面上真的是最佳觀測點,不但視野寬闊,沒有任何燈光影響,又鄰近住處,不必跑遠就能架好腳架相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漂亮極光就是在那裡看到的。

當然,現在還有很流行的玻璃屋頂旅館房,強調躺在溫暖的床上就能欣賞極光。理論上也許可行,不過如果四周都是充滿人工光線的玻璃屋,大概還是干擾過多,難以看清。美麗的回憶恐怕還是需要忍耐小小的不適,才能如願達成吧!



很多人因為怕冷,擔心距離遠,不敢踏上Lapland的旅途。其實現在負責規劃活動的旅行社,籌辦活動之外,不少也能租借防寒衣物,如果不想花錢買以後幾乎很少會用到的厚重衣物,可以在規劃行程時,一併詢問租借衣物用具的詳情。芬蘭人大部分都非常友善,願意幫助旅人,分享訊息。安排行程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雖然食物簡單、普通,沒有什麼驚喜,不過這裡水質好,沒有污染,來芬蘭一星期,連皮膚狀況都會變好。其他的,就交給勇氣、幸運及一顆赤誠單純的心吧!來芬蘭旅行,你會認識更廣闊的天地。絕對不會後悔。


謝芷霖 2022年3月於巴黎